新青年|朱家钰:从开门见山到循序渐进——芜湖铁画田野调查随笔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主编推介
本期新青年朱家钰,女,安徽合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系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2008 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为田野调查的对象,认为“标准”的出台是整治和规范铁画市场的关键步骤,但也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标准”进行修订和调整,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铁画行业协会加强监管,不断督促“标准”的落实。
从开门见山到循序渐进
——芜湖铁画田野调查随笔
朱家钰
原文发表于《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第2110期
(2020年11月12日)
芜湖铁画是安徽省芜湖市独有的工艺美术品,它以熟铁为原料,以国画作品为底稿,“以锤代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通过洪炉和冷做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铁画产生于明末清初,但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的“铁花”,这种技艺在宋朝尤为兴盛。清朝初年,经过铁匠汤天池和画家萧云从的合作改良,形成了如今所见的芜湖铁画。2008 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它也是我第一次田野调查的对象。
芜湖市的铁画店铺大都集中在九华山路上。第一天,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访问提纲在这条街上转了一整天,每遇到一家店铺就钻进去,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开门见山地抛出我的问题——关于芜湖铁画标准制定的问题。有些店铺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接受访谈,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让我去别家问问;有些店铺里的师傅虽然愿意回答问题,但是手里还在做着活,三言两语就说完了,一方面是怕打扰他们工作,另一方面也确实不知道要再说些什么,于是便道谢,告辞。总之一整天下来,得到的有用信息十分有限,挫败感十足。
芜湖工艺美术厂旧址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了芜湖工艺美术厂,若不是前一天有人指点,我断不会走入这里。工艺美术厂也位于九华山路上,前一天我从门口来来回回走过了好几次,紧锁的大门,虚掩的侧门,掉漆的厂牌,杂草丛生的院落,怎么看都像是荒废许久的样子。而且在调研之前,我就从资料中获知芜湖工艺美术厂在 2000 年左右就已经倒闭了。
我从侧门进入厂区,沿着走廊,穿过最前面的大楼,来到中间的庭院。右侧的楼上传来清脆的打铁声,我顺着声音走到三楼,看到了一间大屋子,根据屋内砌制的水泥加工台可知这里应该是原来的加工车间。角落里有三位师傅正在叮叮当当地敲制着铁画,我走过去自我介绍后开始询问,简单地回答了两句之后,几位师傅告诉我,楼上有一位制作铁画的老师傅,有关铁画的所有事情他都知道,建议我去访问他。
曾经的铁画生产车间
道谢之后我赶忙跑到楼上,看见了一间敞开屋门的小屋子,屋子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铁画,有完整的成品,也有插在泡沫纸板上的局部元素的半成品,一张大桌子占据了屋子一半的空间,一位老师傅躬着身子在桌前拼接着一幅作品。我敲了敲门,老人抬起头,转过身子看向我。简短说明来意之后,老人放下手里的活,招呼我进屋。落座之后,我既惊喜又紧张,第一次遇到这么热心的访谈对象,但是又怕重蹈昨天的覆辙。老师傅问我想知道什么,我看了看手里的访问提纲,决定改变访谈策略,和老师傅慢慢攀谈。
这位老师傅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汤传松,如今已经 73 岁高龄的汤先生 15 岁就进入芜湖工艺厂学习制作铁画。当时学习铁画的初衷只是为了贴补家用,没想到制作铁画成了他安身立命的终身职业。在不断提升自己锻制技艺的同时,他也在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汤师傅屋里的书大多与传统水墨画有关,他说传统的水墨画是铁画的范本,但浮雕感和立体感又是铁画独有的,因此它们的审美体验不一样,铁画更加俊朗刚毅。一幅铁画作品不仅要形似,还要有意境和神韵,同时还要融入铁画匠人的理解,这样才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否则就不是工艺作品。58年的时光里,汤师傅见证了芜湖铁画的繁荣、衰落与复兴。他说入选非遗名录确实为芜湖铁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铁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一些商家介入之后,用机器生产替代纯手工锻制,甚至个别商家把质量和艺术造型都存在问题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投入到市场中,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
渐入佳境之后,我抛出了最重要的问题,询问汤师傅是否了解刚刚出台的铁画“标准”,汤师傅恰好是这份“标准”初稿的制定者。在工艺美术厂集体生产时期,汤师傅就曾担任技术总监,负责对每一幅要进入市场的铁画作品进行检验。那个时候虽然没有成文的“标准”文件,但是艺术总监会对每一幅铁画的造型和工艺进行评估。造型标准是对铁画艺术审美的规范,通过与原画稿的对比评判铁画所描绘的人或物是否逼真,是否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质、动物的灵动活泼、植物的样貌特点,同时还要检验作品的叠形、整形工艺是否表达了铁画特有的质感与立体感。工艺标准类似于现在的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检验铁画的錾、铆、剪等工艺是否精准,焊接、铆接以及防锈处理是否到位。这样的检验标准得到了行业内部人员的认可,并且在实际的生产中落到了实处。不同于集体生产时期的检验流程,面对当下的行业环境与检测手段,铁画标准不得不作出妥协。目前的铁画“标准”依照制作技艺和装帧水平,将铁画分为了精品与合格品,精品即为纯手工制作的铁画,而合格品则允许 40%的非手工锻制部分存在。机器参与制作铁画,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为商家群体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份“标准”更注重对可用物理方法进行检验的量化指标进行规范,但同时又缺乏对艺术造型的评定与衡量,这也是“标准”制定中的最大难题。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汤传松先生的工作照,
他正在向笔者展示将铁丝敲打成树叶的过程
成品展示
一上午的访谈收获颇丰,首先我对芜湖铁画的发展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次对铁画的检验流程与“标准”的制定过程与实施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标准”的出台是整治和规范铁画市场的关键步骤,但也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标准”进行修订和调整,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铁画行业协会加强监管,不断督促“标准”的落实。更重要的是我对田野访谈的策略与技巧有了更深的体会,循序渐进的攀谈比按照访问提纲开门见山的提问更为有效,以至于当日和汤师傅聊得太投入,错过了回家的火车。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第2110期 2020年11月12日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来源:网络
拓展阅读
178.新青年|王艳:跨媒介叙事——数字时代的《格萨尔》史诗
177.新青年|李海云:全真道与地方社会传统——以山东潍县玉清宫为考察中心
176.新青年|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鲁锦项目的思考
175.新青年|刘守峰:虚拟社区中的民俗认同——以虎扑黑话为例
174.新青年|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基于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的演进线索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